• 中科院院士丁衡高与妻子聂力中将简介
    加入日期:2008-04-10 来源:zm 点击:
  •       丁衡高,上将军衔,惯性技术和精密机械专家,1931年生。江苏省南京市人。

          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。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。1957年留学苏联。

          1961年在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学院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。回国后,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设计室主任,第七机械工业部设计所副所长,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副局长、研究员,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副部长、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。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、第十三届中央委员。

          1984年获国家特等国防科技进步奖。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
          1994年6月8日晋升为上将军衔。1995年4月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设立的"青年科学家论坛"的科学顾问。

          2000年12月当选为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4届理事长;还是中国兵工学会顾问。参加了战略导弹的研究、设计,试验和卫星发射的组织领导工作。

          著有《精密机械传动精度与刻划技术》,译有《光学仪器手册》。曾主持并参与突破惯性平台系统、仪表及器件的多项关键技术,制定我国惯性技术发展纲要,并被采纳、实施,成为我国惯性技术有关学科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,为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长。目前研究的方向之一是精密仪器的控制,以应用于运动体导航、定位及控制的惯性仪表与系统为主,尤其注重面向21世纪的军民两用技术-微米/纳米技术。"九五"计划期间的重要课题有国防科工委重点预研项目"微型惯性测量组合(MIMU)"技术研究,其中包括微机械陀螺仪、微机械加速度计、微型集成光学陀螺仪以及MIMU综合集成技术。

          1965年至1977年,他在担任有关研究所负责人期间,任航天运载器主任设计师,主持并参与多种惯性仪表的研制工作,突破一些主要技术关键,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空气轴承、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及陀螺加速度计,该成果曾应用于我国中远程运载器制导系统,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器。后又主持并参与"高精度液浮惯性平台"的研制,并取得成功。

          先后多次得奖如下:1985年,某型号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,他为各硬件系统第一获奖人。1979年,"静压气浮技术及其在惯性仪表中的应用"获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。1978年,"静压空气轴承"获全国科技大会奖。1979年,"气浮陀螺加速度计"、"三自由度气浮陀螺"均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。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有:《精密机械传动精度与刻划精度研究》,《惯性平台伺服系统设计》,《仿真技术与导弹飞行试验》以及其它数十篇文章和技术报告。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有:《精密机械传动精度与刻划精度研究》,《惯性平台伺服系统设计》,《仿真技术与导弹飞行试验》以及其它数十篇文章和技术报告。发表的科学专著有:《惯性技术文集》,《工艺与新技术革命》,《现代质量观与可靠性研究》等多本。近几年来发表有关微米/纳米技术的专著有:《面向21世纪的军民两用技术-微米/纳米技术》(1994年),《微型惯性测量组合》(1995年),《微型机电系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》(1996年)。

      开国元帅聂荣臻的女婿,妻子聂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中将,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。

    $$分页$$

           聂力,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原副主任兼秘书长、现国防科工委顾问,中国第一位女中将。祖籍四川江津,1930年9月出生于上海。

          1947年进入荣臻子弟小学(今北京市八一中学)学习。1948年进入华北育才中学学习(后与北平师大女附中合并) 。

          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53年高中毕业,第二年考取留学苏联预备班。

    朱敏会长与聂力中将合影

          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,回国后,被分配到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——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,任技术员、工程组长。1965年至1977年,任七机部一院十三所仪器室主任。

          1978年至1982年,任国防部科委科技部副局长。1982年至1985年担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。1988年,被授予少将军衔,1993年7月24日,晋升为中将,是中国5位女将军中职务最高的巾帼女杰,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。是第六届、第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,七届、八届人大代表.

          聂力为新中国十大元帅聂荣臻之女。 

    google搜索